新闻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京津冀:科学布局生态空间 2017-04-14

不久前,北京市和河北省启动了首个合作共建水生态项目,在密云水库上游的张家口、承德两市五县共建22条生态清洁水流域。京冀共护“一盆水”,迈出了京津冀协同生态体系建设的可喜步伐。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要坚持生态优先为前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绿色、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缺水少绿,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块短板。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目前,京津冀地区人均森林面积仅0.7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人均湿地面积仅0.18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空间科学布局。

媒体聚焦442.png

通过深入实地的调研,我们感到,京津冀协同生态体系建设,不仅是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也符合京津冀同属海河流域的客观规律,其关键点在于流域水资源生态系统建设。目前,京津冀已有各个层级的生态体系建设规划,但还可进一步完善与补充,如各地各层的多种规划衔接不够充分,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按协同论进行顶层设计的思想还可进一步明确;抓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包括用水量和水质影响)的关键措施还可进一步强化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生态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应落实协同论,加强规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制定规划应充分满足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大系统以及山、水、林、田、湖子系统的和谐共生,充分发挥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智力资源优势,以协同论找出关键的序参数,以达到空间建设格局的优化、生态功能的最大化和人财物投入的集约化。特别需注意新拟规划应与已有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规划,以及将要制定的北京冬奥会规划相协调,避免“令出多门、前后冲突”。

生态体系建设规划应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注意以原生物种为主,外来物种的引入须经过3-5年的实验期,确认与原系统和谐有益,且植树密度以不超过次原生态的状况为宜。湿地修复水位深浅也应参照原有湿地水位的变化。

生态系统建设应划定以水资源承载力为基础的生态保护红线。建议京津冀地区森林覆盖率不宜超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温带提出的25%覆盖率的平均值,以护养和提高质量为主。京津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也应以有限恢复为主,科学计算,否则过度建设的森林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过度建设的湿地会成为无源之水,将打破海河流域水资源脆弱的供需平衡。

制定生态系统建设规划应有明确的技术路线图。如,参照本地区与国内、国际上纬度、降水量、地形、距海远近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别不大,而生态系统较好的地区进行规划;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果树种植和湿地体验,试行绿色GDP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等。

建立落实决策全程留痕、成果终身追责的制度保证。建议对决策者、规划制定专家和执行者实行决策全程留痕、成果终身追责。成立由管理部门、专家学者和当地群众代表共同组成的委员会,对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及中远期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审查。

(来源:人民日报)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

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