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法规
武清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实施方案(2016-2020年) 2017-05-15

为进一步优化全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天津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年)》,结合武清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方案背景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武清区地处京津之间,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区域面积1574平方公里,现辖5个街道、24个镇,常住人口110万,2015年生产总值1015亿元,到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25万人,生产总值达1500亿元左右。

经过多年发展,武清区已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76个,其中医院41个(三级医院2个、二级医院1个、一级医院28个、民营医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4个,村卫生室513个,公共卫生机构8个;全区实际开放床位3800张,其中公立医院开放床位3219张,民营医院开放581张;全区卫生人员504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722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45张、执业(助理)医师2.25人、注册护士1.66人,每千人拥有专业公共卫生技术人员4.29人;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为325万人次,住院人数108199人,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8%。

根据天津市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武清区将建成中等城市。预计到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将达到125万人,全区人口总体分布趋于均衡。

(二)规划目标及要求。

按照《天津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对武清区的规划目标,合理确定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结构和布局,推进医疗卫生资源调整。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提升三级医院服务能力,全面强化基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到2020年,在全区建立起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为区域医疗中心,以区第二人民医院为补充,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公立和非公立医院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全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病床5.2张,达到6500张,其中社会办医床位达到25%以上,二级以上医院床护比达到1:0.6,医护比达到1:1.25。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到2020年,公共卫生机构实现机构、设备、人员全配套,每年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总数达到0.83人,其中疾控中心人员原则上按照1.75/万人的比例核定。

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计生基础条件,突出强化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职能,着力构建公平可及、服务有效、资源节约、群众信赖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基层床位达0.8张,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2~3人,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健康权益切实得到保障。

二、项目建设实施安排

(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具体安排。

1.扩建武清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开工,在原址东侧扩建门诊及内科住院楼,建筑面积8.79万平方米,占地面积3.13万平方米,预计投资6.4亿元,2018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建成后病床达到1000张。

2.迁建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开工建设,2017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新址在武清城区南下朱庄街道办界内,占地65亩,建筑面积4.77万平方米,设病床400张。

3.武清区中医院扩建项目:计划2018年在中医院原址西侧,征地100亩,扩建门诊楼、临床科研楼及教学楼9.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8亿元,2020年峻工并投入使用,建成后病床达到1000张。

(二)实施镇街卫生设施改造提升工程。

1.分批次安排实施改造提升。从2017年开始,每年改造维修4~6家老旧房屋、老旧设施,配齐医疗服务功能,对便民服务窗口进行维修改造,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改善服务环境,到2020年28所镇街医院改造工程全部完成。翻建白古屯镇卫生院,占地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设病床20张。2017年1月开工建设,2018年2月峻工投入使用。

2.全面完成镇街医院专项功能设施建设。28所镇街医院建立农民体检中心,2017年建立20家,其余8家2018年全部完成。完善儿童预防接种中心设施建设,每年改造提升4~6家,到2020年28家镇街医院全部达到市级示范标准。2020年28家镇街医院全部建成高标准国医堂,并达到市级验收标准。

3.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按照市卫生计生委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每3~4个居委会或居民超过万人的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每所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保障“三房一室”。到2020年完成城区3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并达到市级标准。

4.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工程。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对现有的513所镇街村卫生室进行修缮提升,对现有房屋破损设施进行改造维修,普遍实施村卫生室取暖煤改电工程,到2018年全部完成。

(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具体安排。

1.迁建武清区卫生监督所,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2016年已经开始建设,2017年12月份完工投入使用。

2.迁建武清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2016年已经开始建设,2017年12月份完工投入使用。

3.迁建武清区急救中心,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2016年已经开始建设,2017年12月份完工投入使用。

4.迁建武清区中心血站,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2016年已经开始建设,2017年12月份完工投入使用。

5.迁建武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2016年已经开始建设,2017年12月份完工投入使用。

(四)社会办医机构建设项目具体安排。

启动原东方医院建设,到2020年社会办医机构从现在的10所增加到11所。

(五)其他资源配置与建设具体安排(人力、学科、技术、信息)。

目前我区人力资源紧张,预计到2020年医务人员将更加紧缺,为了配合全区医疗事业的发展,合理解决医务人员紧缺问题是当务之急。准备采取两个措施:

1.人员招聘。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认真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根据事业单位编制空缺情况,结合招聘单位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招聘岗位、任职条件及要求,通过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逐步满足人才需求。

2.继续聘用部分编制外人员。在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的同时,按照编制外工作人员聘用办法招聘部分编制外卫生技术人员,弥补专业技术岗位的空缺。

对于学科与技术方面的配置与建设安排如下:

在全区建成2个医疗中心(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作为全区医疗卫生服务综合实力的代表和龙头,对外产生辐射和影响,对内吸纳和聚集优势资源。到2020年,区人民医院完成改扩建工程,开放病床1000张。突出抓好学科和人才建设,“十三五”期间建成全国成骨不全症治疗基地,建成市级重点学科4个以上,突出疾病诊疗专业特色,形成学科发展优势,使区人民医院成为武清和天津北方医疗服务中心,担负起全区及周边地区的医疗救治重任。加强区中医医院中医特色建设,高标准完成改扩建任务,开放病床达1000张。切实强化中医内涵建设,到“十三五”末,将中医院建成全市一流乃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医专科医院,成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区第二人民医院完成迁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健全科室功能,加强管理,突出康复、护理等功能,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相应特色的二级综合医院。

基层医疗机构,同时承担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两大职能,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共同网底。

最终在全区形成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以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信息技术建设方面,建成武清区智能医疗卫生计生信息平台,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建立健全病人隐私及信息安全体系,支撑对业务和临床信息的深度统计分析与决策、卫生绩效考核及其他业务的高效管理。建成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影像系统、远程会诊、患者自助服务、门诊质量控制、预约挂号和双向转诊等服务,以达到业务流程优化,让病人满意的整体目标,进一步优化武清区的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积极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发展,实现居民网上就医,互联网诊疗,推进电话预约、掌上医疗、便捷支付等信息化建设,转变服务方式,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完善卫生决策体系,建立慢性非传染病监测系统、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妇幼保健管理系统、基层卫生服务系统、院前急救系统、卫生决策支持系统等,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机构和公卫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慢性病防控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能力,为卫生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

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的全面共享和医疗信息动态更新。建成互联互通的卫生计生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督、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

(六)资源整合与功能优化思考与安排。

1.优化整合资源。依据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打造以城区三级医院为中心,二级医院为补充,以专科康复机构和镇街医院、卫生院为辅助的功能健全、服务一流的各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2.借用好首都优质资源。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坚持立足天津、对接北京三甲医院的原则,引进医疗实体和专业技术力量等优质资源,加快提升全区医疗技术水平。

3.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开展双向转诊,加强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院的衔接,大力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到2020年,全区“医疗联合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并以“医疗联合体”为载体,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工作。

4.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养老院。建立健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

5.转变“重医轻防、防治分离”的传统服务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促进全面健康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职责,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

(1)着力做好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联防联控,建立系统高效的慢病防治体系和工作机制。

(2)将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以及职业病、精神疾病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的有效合作。

(3)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与医院急诊科建设的整体规划,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无缝衔接。

三、实施保障与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是对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总体构架及具体建设的总体安排,是落实全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和抓手,也是区人民政府对卫生计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认真落实好本方案,对于我区有效开展各项卫生计生工作,促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落实工作,要认真学习、研究规划目标、指标和要求,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自身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方案的贯彻落实。区发展改革、卫生计生、财政、城乡规划、人力社保、机构编制、民政、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等部门和各镇街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一致推进方案落实。

发展改革部门,将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安排,依据规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前期服务推动,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卫生计生和城乡规划部门,研究制定与本方案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划,保障和预留建设用地。

财政部门,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和规划要求落实相关经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引导规范医疗机构行为,促进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支持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建立适应卫生计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机构编制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统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创新编制管理。

民政部门,引导养老机构设置对内服务医疗机构,或推进与医疗机构的业务合作,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服务,落实医养结合优惠政策。

行政审批部门,对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按照规定予以审批,加快办理审批手续,简化审批流程。

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督管理,保障药械安全。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本辖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工作。

(二)创新体制机制。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主要是规范医疗卫生计生资源配置,其根本目的在于建设与城乡居民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更好保障城乡居民健康权益。因此,本方案要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机衔接,要把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作为体系软件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和责任。切实落实对公立和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政策。要继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要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价格体系、药品供应保障、支付方式、绩效评价等机制,创新建立适应卫生计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加强卫生计生全行业管理。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不断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新机制。

(三)推进资源调整。

持续推动公立医疗卫生计生资源布局和结构的优化调整。有计划、有步骤的配套建设适量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重点加强中医、妇产、精神卫生、传染病、老年护理、口腔、康复等薄弱领域服务能力的建设。继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照规定标准保障基本医疗卫生配套设施。

(四)强化实施管理。

强化实施监督和评价,建立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完善调整对策。根据职责分工,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适时开展联合督查,以推动规划落实,实现规划目标。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

微信公众账号